新余市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情況、存在的問題及建議
時間:2020-05-12? 來源:春運網? 投稿:tougao@chunyun.cn
近年來,新余市圍繞“農業增效、農民增收”總目標,不斷調整開發思路和扶持重點,實行規模開發、科技開發、產業開發、多元開發,重點打造“優質瓜果、高產油茶、苧麻”等九大特色產業工程,持續推進新余蜜桔、中國夏布等“四個一”特色農業產業,推動了農業產業轉型升級,帶動了全市農業高質高效發展。但園區建設也存在缺少長期總體發展規劃、產業特色不明顯、科技含量不高、農業基礎設施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,制約了現代農業園區的快速發展。
一、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存在的問題
1、產業特色不明顯,同質化比較嚴重
園區產業規模較小、產業層級較低、功能拓展不足、先進技術成果集成示范力度不夠,瓜果等非農產業園占比較大,同質化比較嚴重,產品質量和品牌化水平有待提升。
2、產業關聯度不高,產業融合有待深化
規模種養基地發展不足,初級產品多,深加工不足,加工轉化率低,產前、產中、產后三個領域未貫通,產業鏈延伸不足,價值鏈拓展有限。
3、缺乏現代農民,農業科技服務不到位
農民老齡化嚴重,年輕人不太愿意做有知識、懂技術、會經營、善管理的現代新型農民。農業科技服務機構分工過細,分頭管理,缺乏統一領導,設置不科學,很難發揮統籌協調、綜合服務的功能。
4、財政資金投入不到位,方式單一,撬動力度不足
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,財政資金多以補助的方式投入,投入方式單一,補貼分散激勵作用消減,補貼錯位積極性下降,投入太少基礎改善乏力,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的能力有限。
5、農民參與度偏低,農業增效不明顯
一些產業園在目標規劃上存在一些偏差,對農民合作社、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投入資金少,扶持力度小,農民參與度低,農民的收益依然停留在土地租金收益、就近打工收益等淺層次的水平,農業增效不明顯,農民長期受益的具體措施不多。
二、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的建議
1、立足縣情、鄉情,發展特色產業,強化產業支撐
精心培育園區的主打產業和特色產業,著力培育行業龍頭企業,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,發展特色產品、特色農業,做大做強做優企業品牌,以市場化運作、產業化推進、專業化布局、企業化經營、規?;a為基礎,大力發展高新科技農業、生態農業、都市農業、高效農業、特色農業、休閑觀光農業等多元化現代農業示范區。渝水區的現代循環農業示范園應加快與新余光伏的結合,分宜縣園區立足于苧麻產業的延伸發展,仙女湖的新余現代農業科技園立足于新品種、新技術的研發、引進和培育。
2、創新經營體制、組織管理、財政投入等方式
用市場經濟理念經營農業,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裝備農業,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,用新型農民發展農業。采取補助、先建后補、貼息、以獎代補、擔保補貼、風險補償金等財政投入方式,提升財政資金撬動能力,全面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益,大力提高農業產業的競爭力,實現現代農業的發展。
3、完善產業鏈條,推進產業融合
圍繞農業育種、生產、加工、倉儲、流通等環節,實施數字農業工程,完善產業鏈條。充分利用農業景觀、農業生態,合理開發農業文化,推進農業與旅游、教育、文化、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。打破農業管生產、工業管加工、商業管銷售的產業形態,實現一、二、三產業的系統協調、融合發展。
4、培育新型農民,保障農民充分受益
加快農民教育培訓,培養“懂技術、會經營、善管理”的新型農民,依靠基層組織、產業協會優勢,帶動群眾做好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工作。強化利益聯結,創新模式,試行“托管保底”、“合資兜底”、“保底收益+按股分紅”、“租金+分紅+勞務收入”、“折股聯營、反租倒包、雙線代銷”等模式,將企業與農民從簡單的產品購銷、勞務聘用、土地流轉,轉變為更為緊密的合作共贏關系,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,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。
通訊員:新余市公路管理局分宜分局 郭義民
一、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存在的問題
1、產業特色不明顯,同質化比較嚴重
園區產業規模較小、產業層級較低、功能拓展不足、先進技術成果集成示范力度不夠,瓜果等非農產業園占比較大,同質化比較嚴重,產品質量和品牌化水平有待提升。
2、產業關聯度不高,產業融合有待深化
規模種養基地發展不足,初級產品多,深加工不足,加工轉化率低,產前、產中、產后三個領域未貫通,產業鏈延伸不足,價值鏈拓展有限。
3、缺乏現代農民,農業科技服務不到位
農民老齡化嚴重,年輕人不太愿意做有知識、懂技術、會經營、善管理的現代新型農民。農業科技服務機構分工過細,分頭管理,缺乏統一領導,設置不科學,很難發揮統籌協調、綜合服務的功能。
4、財政資金投入不到位,方式單一,撬動力度不足
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,財政資金多以補助的方式投入,投入方式單一,補貼分散激勵作用消減,補貼錯位積極性下降,投入太少基礎改善乏力,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的能力有限。
5、農民參與度偏低,農業增效不明顯
一些產業園在目標規劃上存在一些偏差,對農民合作社、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投入資金少,扶持力度小,農民參與度低,農民的收益依然停留在土地租金收益、就近打工收益等淺層次的水平,農業增效不明顯,農民長期受益的具體措施不多。
二、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的建議
1、立足縣情、鄉情,發展特色產業,強化產業支撐
精心培育園區的主打產業和特色產業,著力培育行業龍頭企業,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,發展特色產品、特色農業,做大做強做優企業品牌,以市場化運作、產業化推進、專業化布局、企業化經營、規?;a為基礎,大力發展高新科技農業、生態農業、都市農業、高效農業、特色農業、休閑觀光農業等多元化現代農業示范區。渝水區的現代循環農業示范園應加快與新余光伏的結合,分宜縣園區立足于苧麻產業的延伸發展,仙女湖的新余現代農業科技園立足于新品種、新技術的研發、引進和培育。
2、創新經營體制、組織管理、財政投入等方式
用市場經濟理念經營農業,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裝備農業,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,用新型農民發展農業。采取補助、先建后補、貼息、以獎代補、擔保補貼、風險補償金等財政投入方式,提升財政資金撬動能力,全面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益,大力提高農業產業的競爭力,實現現代農業的發展。
3、完善產業鏈條,推進產業融合
圍繞農業育種、生產、加工、倉儲、流通等環節,實施數字農業工程,完善產業鏈條。充分利用農業景觀、農業生態,合理開發農業文化,推進農業與旅游、教育、文化、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。打破農業管生產、工業管加工、商業管銷售的產業形態,實現一、二、三產業的系統協調、融合發展。
4、培育新型農民,保障農民充分受益
加快農民教育培訓,培養“懂技術、會經營、善管理”的新型農民,依靠基層組織、產業協會優勢,帶動群眾做好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工作。強化利益聯結,創新模式,試行“托管保底”、“合資兜底”、“保底收益+按股分紅”、“租金+分紅+勞務收入”、“折股聯營、反租倒包、雙線代銷”等模式,將企業與農民從簡單的產品購銷、勞務聘用、土地流轉,轉變為更為緊密的合作共贏關系,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,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。
通訊員:新余市公路管理局分宜分局 郭義民
聲明:凡本網注明"來源:XXX(非春運網)"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,請在30日內進行。 ※聯系方式:lao0333666888@163.com,我們將盡快核實處理。